“智”造业下的新民工:面对机器,他们靠什么“端稳饭碗”?

   日期:2023-07-1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网络    浏览:142    评论:0    
核心提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福建精耕制造业,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9%,居全国第三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福建精耕制造业,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9%,居全国第三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数字化赋能的“智”造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福建制造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实施智造升级行动,加快推进“机器换工”,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

“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转型的大幕徐徐拉开。随之而来的是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人经济”时代悄然到来。

记者近日在福建进园区、走企业、访工厂,常常看到偌大的生产车间空无一人,只剩机器人“埋头干活”。面对机器,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踏实肯干的农民工何去何从?他们靠什么“端稳饭碗”?

新困境——

需求少了,要求高了

注塑,传统卫浴行业最费人工的工序之一,亦是职业病“高发地带”。而位于福建泉州的九牧集团5G智能马桶注塑车间却是另一番景象:“黑灯瞎火”的生产线上,注塑机有条不紊地作业,5G专网的运输车满载着物料灵活穿梭。

九牧集团5G智能马桶注塑车间。

“这是我们打造的所有生产环节完全自动化和‘零用工’的‘黑灯工厂’,仅需在车间外安排零星监测工人即可实现正常生产。”九牧集团智慧制造研发院院长林开雄告诉记者,总体来说,人力投入省了七成。

“机器取代人工”成为当下传统制造业数智化变革的一个缩影,无疑也是农民工遭遇的新困境,他们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打工压力越来越大。

“农民工面临新的困境其实早在电商出现的时候就已经苗头初显了。数字化、智能化只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随着数智化的发展,逐步演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行业,具有较强的就业替代影响。

今年46岁的陈清珠有着29年的打工经历,她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份工作。“近些年工作换得频繁,纺纱、做鞋、制衣……哪里有活儿去哪里干。”陈清珠说。

目前在福建石狮市一家制衣厂打工的陈清珠很满意当下的工作,“这里按件计酬,每个月收入7000多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进入生产一线,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希望在这里干到退休”是她和工友们的愿望。

位于福建晋江市的华宇织造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几百台经编设备飞快运转,雪白的纱线转眼间变成布匹运出。

数智化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纺织业也发生着剧变。“数智化削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却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外出招工的要求也提高了,大专生、本科生的占比虽然不高,但是增长迅速,发展趋势明显。”该公司经编生产中心总监陈雪梅告诉记者。

今年20岁的钟玉凤毕业于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华宇织造有限公司的一名新人。“这台机器可以轻松举起500公斤的货物,也可以拾起绿豆大的铆钉,工艺误差不超过1毫米,所做之事并非人力可为。”看着眼前的机器,钟玉凤感慨万千。

新机遇——

薪资高了,待遇好了

6月21日,华宇织造举办了一场“你最‘粽’要”的端午节活动,“包粽子”“射五毒”“投壶”……丰富的奖品堆成小山,员工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智”造业赋能生产经营,企业则更加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我们希望用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吸引熟练工人、留住熟练工人,打造独特的企业员工文化,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动能。”福建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林军告诉记者。

即将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毕业的吴世镛已经被三宝集团录用了。他目前月薪为5000多元,按照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及规定,干满2年后,吴世镛月薪能达到1万元,如果任班长、主管等职务,月薪则能达到1.2万元以上。

“与父辈们挥洒汗水不同,我们的工作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体力劳动,更多的是掌握技术、了解机器。”吴世镛说,对年轻人来说,“智”造业是机遇,不断地学习技术就能拥有一份稳定的、有进步空间的工作。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每一次产业和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岗位的淘汰和新岗位的产生,“智”造业的发展虽然会减少一些工作岗位,但是从长远看却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的一次机遇。

“机器运行终究离不开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一新兴职业,很好地说明了‘智’造业带来的不全是困境。”甘满堂表示,企业可以让原本从事流水线体力工作的农民工转变为管理智能设备的技术工人,实现人与设备之间“互利双赢”,发挥各自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2.96亿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7.4%,占比最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7%,比上年提高1.1%;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7.0%。

“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民工的高学历比例不断提高,持有焊工证、电工证、叉车证等各类证书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竞争力大了,当然会更有价值。”甘满堂说。

新希望——

多学技能,过好生活

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必须由董事长亲授,这是青蛙王子集团的金规铁律。

2021年,青蛙王子商学院更名为研学堂,将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及时传输给员工,打造人才开发、知识管理、交流合作的“智本”开发运营平台。

“我们聚焦员工素质提升,创新‘课程+师徒’培养机制,搭建40多个系列550多门课程。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员工5万多人次。”青蛙王子集团党委书记、研学堂执行院长葛晓华说。

学习、培训让许多农民工从“青蛙”变“王子”。三宝集团轧钢车间班长陈玉鹏去年拿到了自考本科毕业证书,他认为,数智化时代倒逼农民工不断地求学上进。“工友们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改变睡觉、闲聊、喝酒、赌博的业余生活状态,主动学些知识,考些证书。”陈玉鹏告诉记者。

陈光金认为,帮助农民工适应“智”造业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及其下一代的教育支持,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智’造业新形势,摆脱农民工目前所处的知识水平不足、难以实现就业转型的困境。”

近年来,福建省持续打造“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八闽工匠学堂”两大品牌,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提供智力支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实施6年来,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18亿元,受益学员超过6.6万人,已毕业学员近3万;“八闽工匠学堂”平台上线一年多,注册人数达12.56万人,在线参加学习培训职工超6.1万人。

去年底,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福建省“学习圆梦”素质提升行动的通知》,将新一轮“求学圆梦行动”的关注重点向技术技能人才倾斜,尤其是实施专项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每年计划招收1.2万名高素质农民、农民工和职工参加中专及以上学历教育;每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民工和职工12万人次;对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通道,到2027年,计划每年招收7000名学员。

如今,闲暇时间,陈清珠和工友们“线上学,线下悟”,她们的生活不再是“生存之上,生活以下”,用陈清珠的话来说,“学更多技能,过更好生活”。

 
 
更多>同类云头条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云头条
点击排行